最近常去逛的店歇業了,之後就好少到那邊晃啦,

可是朋友一直問我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那裡買比較便宜!

上網幫他查了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相關的評價,推薦,開箱文,價格,報價,比較,規格,推薦那!

經過多方比較後,發現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居然曾造成搶購熱潮,

價格也很實在,重點是買的安心,到貨的速度還滿快的,

生活用品不用出門送到家。還有超級大重點,比超商便宜!!

一拿到之後為之驚艷,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CP值超高!。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我要購買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居家達人












  •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Bikenomics:How Bicycling Can Save the Economy



    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如果呼吸都成問題,我們還要發展、還有發展嗎?



    騎單車,是解決眼前經濟難題的重要起步,

    是每一個人馬上就可以開始做的事,

    隨之而來,將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以及共同的未來。

    追求更好的社會,這是唯一的選擇。





    40 年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車滿為患,

    今天,84% 的市民經常以單車代步, 34% 騎單車上下班,

    除了北歐,巴黎、紐約、芝加哥、巴塞隆納等全球各大城市都在積極佈建單車道路網,

    單車加入向來以汽車為核心的都市交通系統,

    帶動相關產業與周邊社區繁榮,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型。



    騎單車已經不只是休閒嗜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過去百年來由化石燃料所推動的經濟模式已瀕臨困境,

    每個人在交通方式開始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對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騎單車不會製造廢氣,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最重要的,騎單車是一種公民行動,

    開始騎在路上,我們會漸漸發現過去許多發展是「無效的」,

    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付出的成本遠遠大於我們所能承擔的,

    情勢嚴峻,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而單車,正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小小開始。



    「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寫了《常識》(Common Sense),成為美國獨立運動背後重要的推力。艾莉?布魯這本書猶如為我們迫切需要的單車革命也寫了一本《常識》,我們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認知──馬路是給汽車開的、單車干擾交通、汽車有助經濟發展──她一一破解,其實都是違反常識。《單車生活救經濟》有事實根據,同時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既嚴肅又幽默,有扎實的研究,卻很好讀。它讓大家知道,單車革命不過是爭取常識而已。」

    ──彼得?諾頓,《對抗交通:美國城市汽車世紀的破曉》作者



    我們承受不起更多「發展」,

    騎單車是個人可以承擔的「選擇」,

    這個選擇可以確保我們生存得下去,

    建立一個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模式。



    ◎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養車的成本是車價的三倍,還不包括停車、罰款等非經常性支出。

    ?汽車行駛所需的基礎建設,興建與維護費用遠高於稅負收入,國家必須舉債,以丹麥為例,汽車行駛一英里國家要倒貼 0.2 美元,騎單車國家可以賺 0.42 美元;而且馬路興建愈多,愈刺激汽車數量,造成惡性循環。

    ?興建汽車基礎建設的成本是單車的 50 倍。



    ◎ 騎單車完全不會製造廢棄,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限時活動美國太空總署二○一○年發表的研究精準指出,為解決碳排放量的問題,車輛,包括私人汽車和貨運卡車,應做為首要的改進目標。

    ?根據科學研究,大氣中碳含量 350ppm 是地球維持生命發展的上限,我們最近剛超過 400ppm 的大關,而且將以每年 2ppm 的速度增加,全球暖化已加速進行中。

    ?更進一步分析,能源還加劇經濟發展失衡:

    ──我們加油的錢,三分之二進到石油公司荷包,三分之一產油國家賺走;每一百萬的營收,石油公司只創造一個工作機會。

    ──道路的擴張和蔓延,也可以說是對國家對石油產業的補貼,政府甚至提供偏遠郊區開發商減稅優惠的政策,壓抑了我們交通的選擇,也確保了汽油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不會感覺在運動,但卻是可以讓人遠離許多疾病的良好生活習慣,根據研究,固定騎單車通勤的成人,擁有比真實年齡年輕十歲的平均體能,血壓、血糖、膽固醇都獲得較好的控制,罹患某些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都比較低,整體而言,比較長壽。

    ?當我們開始動起來,就會活得更好,對健康與銀行存款都是,進一步可以有效降低國家醫療預算支出。



    ◎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騎單車有利人們花更多時間與金錢在鄰近鄉鎮,有利在地經濟的發展,經濟學者喬?科特賴特 (Joe Cortright) 稱這個效應為「綠色紅利」(Green Dividend)。

    ?以波特蘭為例,居民與其他類似都會區的一般居民相比,每天少開車 20% 英里,從減少開車所省下來的錢,一年加起來總共有十一億美元,其中大約有八億美元流回當地的經濟。



    【好評推薦】

    知名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公視節目主持人 魏華萱

















    • 作者介紹





      艾莉.布魯(Elly Blue)

      美國單車運動重要的推動者,1998年開始以單車代步,2006年開始寫文章、演講推動單車運動,文章見於《BikePortland》、《Grist Magazine》、《Momentum》、《Reclaim》等雜誌及〈Bicycling.com〉、〈TakingTheLane.com〉等網站。知名網路廣播節目〈Democracy Now〉曾專訪她。她住在波特蘭,不寫作的時候,騎單車到處趴趴走,活絡地方經濟。







    • 譯者介紹





      許芳菊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親子天下總主筆。

      目前為自由作家、譯者。

      移居宜蘭近十年,是這個田園城市裡幸福的單車族。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目錄導覽說明





    • 前言底特律單車 & 早午餐俱樂部

      不只是為了騎單車而騎單車,單車是改善城市健康的一種方法。



      第一章搭便車的迷思

      騎單車像搭免費便車,這個迷思是個強烈而普遍存在的經濟信念......但這是真的嗎?



      第二章誰的街道?

      把單車當成交通工具實際嗎?單車家庭的故事很激勵人心,精打細算的結果確實很具說服力。



      第三章柏油泡沫

      我們借錢來建造巨大公路,這條公路吸引更多開發,帶來更多交通,最後這條路還要再擴張;由於前債未清......循環就這樣持續下去。



      第四章通往健康的高速公路

      以單車做為交通工具,與其說是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公民運動的形式。





      第五章學會分享

      這是對汽車交通思維的縮影--自行車道就像道路,被當成吸引開發的工具,同時也是用來區分哪一類人可以住在哪裡的工具。



      第六章放慢腳步

      景氣好會使我們更常開車,但這不代表我們減少開車,景氣就會不好。



      第七章關於停車

      提供單車免費停車的確需要花錢,但這筆費用很低,就算每人每停一次單車,城市就給五美元,都還可以獲利。



      第八章重新思考安全

      想要有效改善交通安全,就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安全,以及是為了誰的安全。



      第九章大街上的自行車道

      更安全、車速更慢的街道,與騎單車和步行都更舒適的環境,有助於商業發展。



      第十章騎單車上班

      積極通勤的員工可以神清氣爽地開始工作,蓄勢待發;他們頭腦較清晰,也更具生產力。



      第十一章究竟是誰的街道?

      只要有單車基礎建設,民眾就會利用它,無關族裔或階級。



      第十二章人性化的基礎建設

      人類擁有與水泥、油漆、法律一樣多、甚至更多的影響力,決定世界的樣貌與速度。



      第十三章展望未來

      單車也許無法拯救現有的經濟或世界,但提供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建立真正長久、負擔得起的生活、社區和經濟。



      注釋









    非逛不可









    底特律單車 & 早午餐俱樂部



    二○一二年八月,一個星期天的早晨,金可.克拉克展開她的第一次單車之旅,在出發前半小時,她才剛買了單車。「我不曉得店裡有什麼,」她的文章寫道:「我只知道好像很有意思。」在聽過行前安全提醒與道路基本交通規則後,她和整團人,共十七位大人和兩個嬰兒便出發上路了。



    大約騎了兩英里左右,我很確定我快不行了,」克拉克寫道。她落在大家後頭,而且距離愈拉愈遠。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她打算調頭回去。就在此時,她聽見這個團隊的共同發起人克隆尼.索普安慰她說:「慢慢來。」於是,克拉克奮勇向前,全團的人與她相伴,一路上始終都有個伙伴騎在她身邊,為她加油打氣。



    從出發地點騎了六英里後,他們到了一家早午餐餐廳。「我從單車上下來沒多久,其他騎士紛紛過來以擁抱和歡呼恭喜我:『你做到了!』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人生將從此改變。」





    這件事講的不是一個普通的單車俱樂部騎車經驗談,也不是一群平凡的單車騎士。「底特律單車與早午餐俱樂部」由索普和祖尼恩.貝伊在那一年初創立,索普是一家健康照護公司的專員,貝伊則是位藝術家。每個星期天,十到十二位騎士會騎著單車從底特律市中心出發,在遊覽這座城市的部分後,再一起吃早午餐。



    這是個簡單有趣的概念,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從二○○八年開始,索普和貝伊就過著無車生活,騎了單車兩年後,他們對這座城市有了煥然一新的視野。他們在二○一二年成立底特律單車與早午餐俱樂部,就是希望認識跟他們志同道合、同樣熱愛底特律的人,讓這座城市能獲得最好的發展。



    他們的理念並不是為了騎單車而騎單車,而是,騎單車是改善城市健康的一種方法,而且獲得改善的不會只限於肉眼可見的實體層面。他們的宣言寫道:





    「透過騎單車,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更活躍的底特律。藉由週日旅行,我們支持了當地商家,協助振興底特律的經濟。藉著更多單車旅行,減少使用排放廢氣的車輛,我們正在孕育一個更綠化的環境。而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在強化我們的社區意識。」





    這個組織的行銷主任布蘭德.騎樂,白天在廣告公司工作,她統計家中自用車去年的全部開銷後,大吃一驚。沒有車子的生活令她眼界大開,她在〈女人,你擁有一輛單車!〉這篇文章寫道:「我眼界大開,認識更多人。我的身材從來沒這麼好過,我這輩子也從來沒有感到這麼自由過。」她所省下來的錢,夠她買下所有想要的有機食物,這樣的取捨讓她感到興奮不已。



    二○一三年的春天,我參加一個名為「晚餐與單車」的旅行,在底特律的活動中遇到了索普和騎樂,發現彼此的共識--美食、單車和改變世界是絕妙組合,不禁喜形於色。



    這是我第三年踏上這為期一個月的旅行,旅程內容包括素食餐飲、觀賞單車運動相關的電影,和由我負責的主題演講,探討單車經濟學案例。本來一切都很棒,但還不到一星期,我想到手上還有一堆工作待完成,頓感疲累,很想回家。但是,看到單車與早午餐俱樂部團員散發出的樂觀、積極和決心,我知道我必須振作。如果因為心情不好,反而沒享受到這一路騎單車、啖美食、暢快聊天的樂趣,就算改變了世界,又怎樣?



    我問騎樂能否把俱樂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估算出來。她說,光是吃早午餐,團員就能把餐廳坐滿一半以上,不包括小費就會花上二百二十五美元,這對欲振乏力的底特律服務業來說是相當不錯的。更有價值的是,他們在社群媒體上介紹曾經去過的餐廳,這樣強大的號召力是大部分店家自己做不到的。其中有兩家餐廳是單車與早午餐俱樂部成員騎單車時發現,現在已經變成俱樂部成員固定光顧的所在,後來還帶他們親朋好友再去。



    這個團體正在持續成長與變化中。第一年,大部分的騎士都是二十幾歲的非裔美人,今年在年齡和族群的分布上更多元了。騎樂告訴我,他們歡迎任何想要加入的人,不論性別、宗教、種族、族群、性取向、社經地位、飲食需求、健康程度和體能狀況。除了騎單車的安全法規外,唯一的規定寫在網站上:「無論如何,絕不負面思考。」



    固定參加活動的騎士,騎車能力進步很快。例如克拉克,第一次完騎六英里後,便一直和這個團體在一起。「自從成為單車與早午餐俱樂部的成員後,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已經有辦法一趟騎上三十英里,」她寫道:「騎單車不再只是一項嗜好,它是種生活方式。」



    她不是唯一的一位。騎樂在電子郵件裡告訴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我見識到這個團體把從來沒有經驗的騎士變成狂熱的單車手,我看到頑固的肉食動物改變了飲食習慣,我也看到了這個團體提升了餐廳對挑剔素食者的看法,開始推出更多健康食物的選項。我還看到了成年女性在經歷一趟困難的週日單車之旅,戰勝自我懷疑之後,流下喜悅的淚水。我常常想,當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匯集起來的時候,就能在底特律創造出重大的文化改變。」



    就像這些底特律居民,全美各地許多民眾與社區也正開始發現騎單車的諸多好處。騎單車是處理、面對我們個人生活、社區與世界眾多嚴重問題的一個方法。這國家大部分的地方,騎單車時仍然需要面對許多障礙,比如街道危機四伏、路途遙遠、天氣不好、上坡和文化規範。但是就如底特律單車與早午餐俱樂部所展現的,只要具備知識、積極樂觀的態度、友情與社區支持,這些障礙都可以微笑地被克服。



    為什麼沒有更多的美國人騎上單車?這其中的答案以及解決之道,就在我們的經濟之中。

    可刷卡















    第一章搭便車的迷思



    「單車沒有付錢就上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報紙社論和部落格留言讀到這樣的評論,從車窗裡也會傳來這樣的咆哮,通常都會加上一句「吃免錢的」或甚至更惡劣的咒罵。



    騎單車像搭免費便車,這個迷思是個強烈而普遍存在的經濟信念。它暗示單車騎士應該乖乖騎在某些特定的道路上,絕不可以影響到汽車行駛。這種想法透過媒體頭條、警察執法標準,以及單車倡導者與反對者的針鋒相對,不斷強化。

    居家

    但這是真的嗎?



    你騎單車,不需要用到汽油,所以不用付燃料稅。你不會停下來付高速公路的過路費(通常也不會讓你騎上高速公路)。你不用付錢申請牌照,這費用有一部分是用來鋪設、維修道路,和派駐警察維護安全。大部分的汽車保險公司不擔保單車騎士,所以你也不會花到這筆錢。你也不用付停車費。無庸置疑的,這一切似乎都太不公平了。



    雖然有許多人可以完全不需要用到汽車,但是仍然有很高的機率,路上騎單車的人也同時擁有汽車,或偶爾會租用。他們這麼做的時候,也和一般駕駛一樣支付相同的費用、罰款和稅金,也一樣花錢花得很不甘願。



    但是,重點來了:其實汽車也沒有支付道路費用。



    道路經費來自開車的人所付的費用,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迷思,這個迷思支撐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而且已經開始露餡了好一段時間,但是最近我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檢視它。騎單車和開車之間的差異,巨大的令人驚訝,卻不是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



    如果我告訴你,開車讓你成為一個吃白食的人,造成經濟負擔,而騎單車的人雖然在道路上不受歡迎,卻反而補貼了這些道路系統,你會怎麼想?為了讓一年的道路維護費用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由每位使用道路的駕駛來負擔,我們需要百分之五十四的通勤者以單車做為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



    這對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什麼新聞。畢竟,開車的花費極高,而且如果你住在美國,開車可能是你去上班最好或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很遺憾地,同樣不爭的事實是,開車是獲得最多補貼的項目之一,而且是每一天。



    汽車總共只付擔了道路經費的一半。沒了。就只有一半。



    所以,剩下的道路經費從哪來,哪來的錢鋪設所有的柏油路?都是我們大家付的,不管我們有沒有開車。









    編/譯者:許芳菊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8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特點









    • 作者:艾莉.布魯

      追蹤







    • 譯者:許芳菊








    •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便宜 2016/1/28








    • ISBN:9789866118999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成人適讀




    • 館主推薦:★★★★☆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我要購買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討論,推薦,開箱,CP值,熱賣,團購,便宜,優惠,介紹,排行,精選,特價,周年慶,體驗,限時

    以下為您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注意:下方具有隨時更新的隱藏版好康分享,請暫時關閉adblock之類的廣告過濾器才看的到哦!!



    中國時報【賴佑維╱桃園報導】

    屏東縣65歲何姓婦人月初接獲詐騙集團來電,指稱健保補助金遭人提領,警方懷疑何婦有犯罪嫌疑。誆騙她先後匯了175萬元出去。詐騙集團車手23日前往台灣銀行龍潭分行提領80萬元現金,行員直覺有異報警,為老婦保住部分老本。

    警方表示,何姓婦人本月初接獲佯稱新北市某醫院職員電話,指稱有人要提領何婦的健保補助金,醫院已經協助代為報警。隨後何婦又接到假警察及假金管會人員來電,使何婦以為自己成為犯罪嫌疑人。何婦正緊張時,假警察再度來電,指有人被綁架,何婦的銀行戶頭被歹徒設為贖金帳戶,為了人質的安全,要趕緊匯款給警方擔保。

    何婦因此先匯了70萬元給假警察指定的戶頭,隔幾天後又匯了105萬元給另個指定的戶頭,何婦一直都沒發現被詐騙。詐騙集團譚姓車手昨天到台銀龍潭分行打算提領80萬元現金,行員詢問現金用途時,譚男支吾其詞,引起行員注意,並趁著空檔報警。

    龍潭警分局警員獲報後,前往詢問,譚男才坦承以每次2萬元酬勞為代價,擔任詐騙集團車手。行員跟警方的積極為何婦保住100多萬元老本,何婦遠在屏東得知,也相當感謝龍潭的警察。

    婚姻平權法案即將再度闖關立法院,支持與反對的團體卻仍舊對立沒有交集,此時黃惠偵導演拍攝自己與同志母親的紀錄片「日常對話」正好推出,也是台灣首部以同志小孩觀點發聲的影片。片中黃惠偵的同志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用行動「出櫃」,但對女兒來說,卻因為社會的標籤讓她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對母親不諒解,直到自己也有了女兒,黃惠偵決定拿起攝影機拍下與母親的生活對話與互動,重新整理家庭的意義、母親的角色,為她的母親、為她的家庭,為和她們有類似遭遇的人勇敢發聲。

    「日常對話」是黃惠偵的第一部紀錄片長片,甫完成就獲得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兩項提名,同時這也是台灣第一部以同志小孩的視角,談如何與同志母親的互動以及成長過程的心路歷程,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

    黃惠偵說,她的媽媽從小跟她們兩個姊妹都不太有互動,感覺媽媽距離很遙遠,因此若不是拿著鏡頭逼自己面對媽媽,她根本沒有勇氣解開心中的困惑,問媽媽當年為何要走入異性戀婚姻?為何要生下她們?

    ◎同志小孩 受困社會標籤

    黃惠偵有一個很奇特的家庭,在她小時候,爸爸長期對媽媽施暴,逼得媽媽只好在她10歲左右帶著她和妹妹逃離魔爪,而媽媽從事的工作是牽亡魂,在別人看起來也是很奇怪的工作,加上因為逃家沒有正式戶口,黃惠偵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兩姊妹整天就跟著媽媽一起做牽亡魂、陣頭的工作。

    但在她的印象中,在還有婚姻的階段,媽媽就常帶女朋友回家,當時黃惠偵以為每個媽媽都會有一個要好的女朋友,直到她11歲那一年,有長輩在她面前說她媽媽是喜歡女生,很變態,徹底破壞她的世界。

    黃惠偵說剛開始她還很努力試圖從媒體和書本上了解甚麼是同志,但當時台灣所有關於同志的資訊都是負面的,導致她有長達10年的時間選擇站在不認同媽媽的立場,對她造成相當大的陰影和痛苦。黃惠偵說:『(原音)一個我生活了11年的媽媽,然後突然有人從別人嘴巴裡聽到說她可能是個變態,就一直看一直看可是就覺得奇怪我怎麼我看不出來她哪裡不對勁,但是後來就因為那一句話,我就開始也去看一些別的,比如說電視它怎麼報導這件事情,或是我就跑去書局看同性、喜歡同性的書甚麼的,我11歲那時候1989年,電視台就是偷拍嘛,拍說他們男同志多亂啊,你找到的書一定都給你講,同志是一種疾病,生理疾病、精神疾病 ,我覺得很可怕是因為我後來一度就選擇相信這些,我就覺得我好像應該要選擇站一邊,如果我支持我媽我就會被打入跟我媽一樣,我就是一個變態生的小孩。』

    ◎人生關鍵轉捩點

    一直到1998年遇到楊力州、接觸到攝影,以及1999年唸社區大學,受教於社運人士,黃惠偵才終於找到掙脫的出口。

    黃惠偵說,當年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正好在拍攝他們這些從事牽亡魂、陣頭的人的生活,那是她第一次接觸到攝影機,也就是那時候開始,她就動了念頭想用用攝影機來說自己的故事。

    為了學習如何攝影,黃惠偵選擇就讀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這是一所由社運人士所創辦的社大,黃惠偵因為接觸這些社運人士,開啟了她許多知識,才看懂了社會結構和許多社會加諸在她們身上的汙名化及社會標籤。黃惠偵說:『(原音)我可以說是從小到大一路成長是被貼很多標籤嘛,就是中輟嘛、單親家庭嘛,又在做一個很古怪的陣頭,它可能不被視為是文化,然後又有個同志母親,就是太多標籤在我身上,我就一直只能看主流媒體怎麼在詮釋我們這樣的人,但是我始終覺得說我不覺得你們所詮釋個那樣子,但你又一直很不知道該怎麼樣去改變,一般人你不太有可能有機會出來講話,人家還聽得到,人家還願意聽,就是詮釋權永遠在別人手上。』

    黃惠偵說她很幸運,若沒有這些意外的轉捩點,她今天的生命不會轉彎,可能依舊在痛苦中。

    ◎媽媽不避諱「出櫃」分期付款

    在紀錄片「日常對話」中,黃惠偵的媽媽其實並不避諱自己同志身分,經常帶女朋友回家,用實際行動「出櫃」,片中還訪問了她交往過的幾位女朋友,她們也都侃侃而談被追求的經過,有些言談內容還相當露骨大膽。

    但面對兩個女兒和家人,黃惠偵卻也從不明說,而當黃惠偵回到北港老家詢問舅舅、阿姨知不知道她媽媽是女同志時,他們在鏡頭前也假裝沒這回事,令黃惠偵啼笑皆非,不過黃惠偵表示她可以理解家人的反應,因為這也反應台灣社會許多人的想法。黃惠偵說:『(原音)當我去問他們,然後我得到的反應居然是都是否認的時候,假裝不知道的時候,你作為一個家人你當然第一個反應會嚇一跳,為什麼你們都爭著眼睛說瞎話,但是其實個驚訝很快就理解,因為我們家就是我媽不在櫃子裡,但是其實她的家人是自己把自己鎖在櫃子裡,所以才會決定說我們在影片的呈現,我們就只呈現他們在前面否認的那個段落,因為我覺得那個反而比較真實呈現出,一直到此時此刻,我們的社會其實有很多人、很多家人還是這樣在面對當他們家裡出了一個跟大家比較不一樣的,你第一個就會想說我們不去談他,我們就可以假裝好像他不存在。』

    黃惠偵認為,媽媽的家人其實他們已經選擇了寬容的方式接納她,並沒有將她列為拒絕往來戶,對他們這一輩的人來說,已經是不容易的事了。

    ◎真正認識人的價值

    黃惠偵在拍攝紀錄片時,是以呈現一般「日常對話」訴說她和她媽媽的故事。黃惠偵說,雖然她媽媽是同志,但那只是她諸多身份中的一個,她還有媽媽、太太的角色、還有社會其他人際關係,而同志的身份並沒有讓她特別不自在,反倒是過去被家暴的慘痛經驗,讓媽媽即使在父親自殺過世這麼多年後,仍難以啟齒,覺得很丟臉。

    黃惠偵說,她拍這部紀錄片也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的社會究竟給了多少汙名標籤,讓受到傷害的人反過頭來責備自己,不認同自己。黃惠偵強調,很多人不能接受同性結婚,但誰又保證一夫一妻的家庭對小孩子就是幸福的,至少他們家就不是,若外界認為同志生養小孩會對小孩帶來社會壓力,該扭轉的不是社會觀念嗎?黃惠偵說:『(原音)比如說過去因為我媽是女同志我覺得我很痛苦,但到底是我媽是女同志,我很痛苦,還是外界看待我媽是女同志是不對的,才讓我很痛苦? 這當然是我長大之後才有辦法去分辨的,因為我知道是後者。如果今天你擔心說同志家庭生養小孩要面臨社會的壓力,你要改變的其實不是不要讓同志生小孩,不要讓同志有小孩,而是去改變這個社會怎麼看同志家庭的小孩或是其他弱勢家庭的小孩,那才是對的啊。』

    黃惠偵說,即使她媽媽是同志,即使有天台灣通過同性可以結婚了,她媽媽也自認為自己不適合走入婚姻,真正尊重一個人就該尊重她的選擇。她希望「日常對話」這部紀錄片能讓大家有更多思考,唯有真正理解身為同志不是只有同志一個身分,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的價值。

    下面附上一則新聞讓大家了解時事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台北23日電)復興航空無預警解散,金管會主委李瑞倉表示,復興航空「動作那麼快」,馬上召開董事會宣布解散,且上週五就已經成立信託專戶,根本是預謀,「應該早就設計好的」,非常惡劣。

    李瑞倉今天列席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復興航空解散成為立委質詢焦點。他會中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復興航空這麼快就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解散,且上週五委託律師開立兩個信託專戶,並未直接向銀行開立信託專戶,顯然早有預謀,「應該早就設計好的」,完全是欺騙社會大眾。

    國民黨籍立委賴士葆問,復興航空無預警解散,雖然是預謀,但「人心隔肚皮」,金管會也很難提前知道?李瑞倉說,「確實是這樣」。

    至於金管會是否不樂見復興航空直接走解散一途,李瑞倉說,先看今天下午債權銀行團開會的結論,目前得知他們傾向重整程序,若要申請重整,銀行團可向法院申請假扣押,復興航空就暫時沒辦法走解散程序。1051122

    ★更多相關新聞

    復航第一次勞資協商 還沒開始就破局
    消保處:興航備6億元理賠 快去辦退票
    政府接管興航?林全:沒法源沒辦法
    政府正視問題 才不會再有下一個興航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推薦,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討論,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部落客,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比較評比,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使用評比,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開箱文,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推薦,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評測文,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CP值,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評鑑大隊,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部落客推薦,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好用嗎?,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去哪買?


arrow
arrow

    hzvvbbnhj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